ZBLOG

Good Luck To You!

教育名师倪闽景:热爱是点燃孩子的唯一火种

教育的第一课,往往不是知识点的传授,而是被看见的那一刻。倪闽景,被学生和家长公认的教育名师,他把“热爱”理解成点燃孩子潜力的唯一火种。每次走进教室,他都带着温暖的微笑和专注的目光,仿佛要把每一个孩子的名字刻进黑板边缘的角落。对他来说,热爱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日复一日的耐心、细致与尊重。

孩子们在他的课堂上,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热爱,把课堂从灌输拉回对话,把学习从功课变成一次次关于世界的好奇之旅。

他不追逐统一的公式,而是珍视每个孩子独特的起点。课堂布置像一个温柔的实验室:墙上贴着问题卡片,桌角放着放大镜与笔记本,耳边是同伴间的讨论声。倪闽景相信,问问题比给答案更重要。于是他用开放式的问题牵引孩子,用同理心回应每一个点滴的困惑。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往往能引导学生把复杂的概念拆解成几个可操作的步骤;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理解时,他给予的不是评价,而是继续探问的机会。

这种对话式的学习,让孩子在不知不觉间建立自信,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在这样的氛围里,热爱像火种一样被点燃,但需要被守护。倪闽景有他的“温柔纪律”:对错并非胜负,而是成长的线索;对失败不是否定,而是新的起点。一次作业,某位平时内向的同学写下了他对地球自转轴的一个小观察,语言稚拙但充满好奇。倪闽景没有急于纠正,而是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理解去补充,并邀请他在下一次课上做一次简短的口头报告。

那天之后,这个孩子逐渐敢于在全班发言,热情也从一个对知识的渴望,扩展到对表达的自信。故事也许并不轰动,但在他心里,却点亮了第一盏灯。

热爱之所以成为火种,因为它落地于日常。倪闽景常说,教育的温度来自细节:早晨的问候、一句肯定、一张记录成长的卡片。到了学期末,他会把孩子们的成长轨迹汇成一本薄薄的小册子,里面没有纯粹的成绩,而是每个人的热情点、困惑的瞬间、以及改进的路径。孩子们读到它,会看到自己的成长足迹,意识到努力的意义;家长读到它,会看到学校与家庭的协同力量。

于是,热爱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情感表达,而是在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形成的共振。

让热爱落地,照亮成长的路径

热爱若只停留在教师的胸前,便像夜空中的星光,远而不实。倪闽景把热爱落地成孩子每日可触及的成长路径。他提出的做法,简单而有效,也容易在家庭和校园中被执行。第一,学习要与生活连接。数学不再只是公式的堆积,而是厨房里配方的比例、修自行车时的角度、城市规划中的路径选择。

语文不只是词语的记忆,而是讲述身边故事、写下心中的观察。这样的联系,让孩子感到学习有意义,愿意花时间去探索,而不是被动完成任务。

第二,提问驱动而非答案灌输。他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理解,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可以触达的部分。每次提问后,他会给孩子一个“再问一句”的机会,让他们用同伴的反馈来修正。在这种循环中,孩子逐渐学会自我定位,学会倾听他人,学会用证据支撑自己的观点。

第三,情感安全与正向反馈的滋养。热爱的花朵需要水分和阳光。倪闽景在每一次评价时,优先肯定成长的痕迹,再指出需要改进的方向。他避免以“分数”来定义孩子的价值,而是用成长档案记录每一个小小的跃升。每天的早晨问候、结束时的简短总结,成为孩子情绪管理的练习场。

第四,家庭与学校的协同。教育不是学校的单打独斗,而是家庭与校园共同编织的网。倪闽景建议家长把孩子的成长故事带到家里来谈,用共同制定的小目标来代替单纯的成绩比较。学校也会以家长信箱、每月家校共读、观察记录为纽带,形成一致的成长节奏。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体会到“努力是被看见的”,于是会愿意投入更多时间去学习与探索。

第五,接受失败,培育韧性。真正的成长往往源自跌倒后的重新站起。他把失败当作学习的线索,而不是定论。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自我调整的机会。孩子们学会反思、修正、再尝试,逐步建立对自我的信任。

信任、尊重与热爱共同织就的教育氛围,形成一个可持续的成长循环。倪闽景相信,教育的本质不在于短暂的光辉,而在于日积月累的温度。只要老师愿意用心、家长愿意参与、孩子愿意探索,成长的火种就会在每一个角落被点亮,照亮他们的未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