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孩子热爱的起点在当下快速变动的时代,孩子的成长往往被大量的信息轰炸所裹挟,学习容易沦为应付任务、分数的堆叠,热爱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副产品。倪闽景老师并不认同这样的教育路径。他相信,教育最核心的力量,是点燃孩子心中的热爱,让学习成为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过程。
倪闽景把教育分成三个层面:好奇心、共鸣与行动。好奇心是一切学习的起点,也是孩子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没有好奇,知识就像风中飘散的尘埃;有了好奇,知识会变成孩子主动寻找、主动提问的动机。共鸣则是学习的情感桥梁。当教师的叙述和孩子的生活经验产生呼应,抽象的概念不再遥远,而是变成孩子愿意投入、愿意讨论、愿意想象的场景。
行动是检验学习的成果,也是成长的见证。只有把想法落地成作品、实验、展示,学习才从“记住”转向“会用”。于是,在倪闽景的课堂里,知识不是单向灌输,而是一系列互动的任务:故事化的情境、真实的问题、跨学科的连接,以及学生自发的探索与表达。
倪闽景的课堂设计强调“从生活出发”的原则。他喜欢把抽象的知识嵌入到贴近孩子日常的情境中,例如用城市中的一个小问题作为学习入口:为什么公交车在某些时段容易拥挤?孩子们围绕时间、人口、交通、统计等方面提出问题,教师引导他们把问题拆分、做出假设、设计小实验、记录数据,最后以一份简洁但有力的展示来呈现结论。
这样的过程,既练习了科学探究的能力,也让孩子感受到知识的真实用途。故事化的学习是他的另一大法宝。他把课程情节化,比如在讲解地理时,给孩子们一个“旅程任务”:扮演旅行者,记录沿途的气候、地形、民俗,从而把地图、气候、经济、文化等知识串联起来。孩子们不再只是背诵地理公式,而是在“角色扮演”的体验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理解来自生活的因果关系与跨学科的联系。
故事与情境的力量,正是在孩子心中点燃热情的第一把火。
为了确保这种热爱可以持续,倪闽景强调情感的温度与关系的安全感。课堂上,他用即时、积极、具体的反馈来肯定孩子的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给出答案。赞扬的对象,是他们在探究中表现出的坚持、合作、表达与反思,而非仅仅的对错。这样的表扬,更容易让孩子将学习内化为自我价值的一部分。
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的是伙伴关系,彼此尊重、彼此信任。孩子敢于提出自己的困惑和错误,因为他们知道,错误不是失败,而是通往更深理解的必经路。与此家庭在这一点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家长不再以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而是参与到日常的学习对话中来,和孩子一起设定小目标、一起记录进步、一起回顾与调整,从而形成家庭的学习共同体。
这样的氛围,是孩子愿意长期投入、愿意在学习中继续发现乐趣的土壤。
在实践层面,倪闽景也特别关注“过程性证据”的积累。每个学科都不是一次性考试的拼图,而是一个逐步积累的作品集。笔记、手工作品、短视频、口头汇报、同伴互评,都是可以展现孩子成长的证据。他相信,只有让学习成果多样化、可展示化,孩子才会看到自己的进步轨迹,从而在下一轮学习中自动地提高标准、设定更高的目标。
这也是为何他在课堂上倡导“展示日”的常态化:孩子定期分享自己的研究过程、遇到的困难、解决方案以及下一步的计划,教师与同伴的反馈成为继续前进的燃料。来到这里,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创造与分享的旅程。
倪闽景的教育愿景,最终落脚在一个简单的信念上:教育的使命,是帮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属于自己的热爱,并把这份热爱变成未来的可能性。不会因为一个学科不擅长,就否定整个自我;相反,通过多样化的学习路径、情感的支持与共同的努力,孩子们会发现,原来自己也能在学习中发光。
第一部分的探索只是敲开大门的钥匙,真正的长久之路,需要家庭、学校与社区的共同参与。下一部分,我们将继续探讨,如何将这份热爱转化为可持续的成长路径,帮助孩子在未来世界中拥有更多可能。
铸就未来的路径如果说第一部分揭示了点燃热爱的重要性,那么第二部分要回答的,是如何把这份热爱转化为孩子能在未来世界立足的多维能力。倪闽景的策略,贯穿着以兴趣为驱动、以实践为载体、以共同体支撑的理念。下面的要点,旨在提供可落地的做法,帮助家长与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共同培养孩子的学习力与适应力。
以兴趣设计学习,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路径。孩子的兴趣像一团火,若能让它持续燃烧,学习就具备内在的持续性。倪闽景建议,教师与家长在每一个学习周期都要给孩子设定“研究问题”而非“答案任务”。例如,如果孩子对机器人感兴趣,可以把一个小型的机器人项目拆解成几个子问题:如何让机器人识别颜色、如何实现简单的避障、如何优化运行时间。
通过设定真实问题,孩子不仅学习编程、硬件,还学会了问题定义、需求分析与方案提出的能力。这种跨学科的探究,能让孩子看到知识之间的连接,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对孩子来说,学习不再是应付考试的手段,而是解决生活中真实挑战的工具。
学习需要日常化的高频练习与即时反馈。每一天的学习,应该包含一个“微目标”的完成与一个“反思记录”。这可以是五分钟的学习日记、一次短小的实验记录、一次口头汇报,或者一次快速的同伴互评。通过持续的小成就,孩子的自信心不断累积,学习也变得可控。重要的是,反馈要具体、要有行动指向:指出做得好的地方、指出需要改进的点、给出可执行的下一步。
这种“连续改进循环”是形成学习习惯、提升自我调节能力的关键。
家校共育,是孩子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支撑。教育不仅来自课堂的教案,更来自家庭的日常对话与参与。倪闽景提倡建立“学习共同体”的家庭机制: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共享学习资源、共同记录成长轨迹、并定期进行短期的展示与互评。家长的角色从“评判者”转变为“陪伴者”,把焦点放在过程的体验与情感支持,而非单一的分数结果。
学校方面,则通过开放式课程、跨学科项目与社区资源整合,把教育的边界扩展到博物馆、科技馆、企业园区等真实场景,让孩子在多元环境中练习协作、沟通与创造力。
评估要回归“过程证据”,而非只看结果分数。过程性评估强调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轨迹、解决问题的策略、团队合作的质量、表达与反思的深度。通过作品集、演示、口头陈述和同行评议等多元化证据,形成对学习进步的综合认知。这样的评估方式,能降低考试焦虑,促使孩子把注意力放在不断迭代的成长上,而非一次性成绩的波动。
对教师而言,评估也是一面镜子,帮助他们调整教学设计,找到孩子在某些阶段容易卡住的环节,从而提供更精准的支持。
未来技能的培养,是倪闽景在教育实践中持续强调的目标。沟通、协作、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数字素养、学习如何自我驱动等,构成了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核心能力矩阵”。在课堂与家庭中,可以通过“跨学科项目”、“角色扮演”、“社区探究”、“数字工具应用”等方式来养成这些技能。
比如,让孩子参与简单的社区研究,负责数据采集、分析与对外表达,不仅锻炼科学素养,还提升了公共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跨学科合作,孩子们学会尊重不同观点、学会协调冲突,也更容易在未来多变的工作环境中保持灵活性与创新力。
落地执行,是把美好愿景变成可持续成长的关键。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第一,学校层面的课程设计要以学生主导的探究为核心,嵌入真实任务与跨学科整合;第二,家长要建立“学习对话”的日常机制,用开放式问题引导孩子表达自己、分享困惑、共同制定解决方案;第三,社区资源成为学习的延伸,利用博物馆、科技馆、企业开放日等机会,给予孩子真实的社会情境练习;第四,建立个人学习档案与展示机制,让孩子在公开场合展示自我成果,增强自信与表达能力;第五,教师与家长要定期进行反思与迭代,确保策略随孩子成长而进化。
倪闽景坚信,未来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结果”能决定的命题,而是一条由兴趣驱动、以学习能力为支点、通过家庭与学校共同塑造的成长路径。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潜能,只要提供恰当的环境、方法和支持,孩子就会在热爱中不断成长,在真实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愿每一个家庭都成为孩子学习旅途中的伙伴与共创者,让热爱燃烧成力量,照亮他们通往未来的道路。若愿意继续深入,欢迎走近倪闽景老师的教育实践,一起探索如何把“点燃热爱”落地成可持续的成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