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Good Luck To You!

教师心声:再忙也要读一读,不配合学生成最大难题,任课教师不配合班主任工作怎么办

每天的任务清单永远排在最前面的,是请家长写进度反馈,是把实验数据整理成报告,是对每一份作业的耐心批注。忙,成为常态;而所谓的“专业”,却在这份忙碌中被迫被边缘化。更难的是,当遇到一个不愿意配合的学生时,冲突像风暴一样从课堂席位席地而起。你会发现,最后往往不是题目难,而是人心的距离拉开。

我也有过这样的时刻:一个看起来好动的孩子,在课堂上不愿意按时提交作业,看上去只是“态度问题”。我试着用更严格的口吻去纠正,用分数去刺激,他的眼睛却像关上了一道门。我意识到,若只用命令和惩罚来改变,成果或许短暂,关系却会越走越远。于是,我在夜深人静时,常常翻出一本又一本的教育随笔,或是学生来信——那些字里行间的心跳,像是灯下的火苗,提醒我:阅读,或许是连接你我彼此的唯一桥梁。

这成了我的日常小仪式:把手机静音,把桌上堆得像小山的作业放在一边,给自己半小时,读一段采访、读一篇案例、读一封信。不是让阅读变成任务,而是让它成为理解的练习。读书时,我学会寻找那些没有直接写在流程中的信息:学生的情绪轨迹、同桌之间的微妙互动、课堂上语气的起伏。

读书让我懂得:不配合并不是对立,而是需求未被看见的信号。这种信号值得被放大、被回应,而不是被忽略。

夜深人静时,我把笔记与灵感整理成简短的“观察卡片”,贴在教室的墙上或者存入教学日记。下节课时,我可以以同学的兴趣为引线,设计一个小型任务,或者给出一个可视的目标,把抽象的“课堂规则”变成每个人都能参与的具体行动。阅读不再是桌上的额外负担,而是课堂设计的一部分。

也正是因为这份坚持,紧张的气氛开始缓和,孩子们愿意把自己的小秘密和想法说给你听,哪怕是用最简单的语言。

第二日的早晨,那个曾经不配合的孩子端正地坐好,主动问了一个问题,像是在课堂的起点点亮了一盏灯。也许他并没有立即爱上某一门科目,但他愿意试着参与,愿意把自己的一点点感受放进文字里,愿意在你出现时微笑。此时的我才真正理解:教师的“忙碌”若是以阅读为锚,就不再只是追求分数的竞争,而是让教育成为彼此看见与被看见的旅程。

这便是我想传达的第一点:再忙,也要留出时间给自己读书,因为读书是你与学生对话的起点。若你也在应对类似的课堂张力,记得:读书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多么有知识,而是让你多理解一个孩子的世界。今晚,给自己半小时,挑一本你信任的、关于教育的书,或是一封来自学生的信,静静地读。

你会发现,第二天的课堂不再是针锋相对,而是一个共同寻找答案的小社群。

阅读让教师拥有更深的学生洞察。通过记录阅读后的感受、并将其整理成简短的观察笔记,我们能在第二天的教学中用最温柔的语言回应学生的需求。比如,我们会在课前设定一个“情感热区”的小任务:用三句话写出自己对某个情境的感觉;课中通过“引导性提问”让学生自行表达想法,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这样的设计,往往让原本对立的关系转化为同组协作的意愿。阅读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案例和处理冲突的策略,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可操作性。

读书让课堂拥有共同的语言。阅读后的反思卡片、家校沟通模板、案例分享文档,逐步变成老师、学生、家长之间可互相参照的语言工具。每当出现同学对规则的错位理解时,我们不再只用口头提醒,而是让孩子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话解释规则,用简短的文字标注在学习区的墙面上。

这样的可视化管理,降低了误解,提升了参与度。

第三,读取的力量也让教师成长。每一次读到的故事、方法都被转化为可应用的微任务:调整提问的深度、引导学生进行同伴评审、把一个课题分解成几个阶段性目标。这些微调整,像滴水穿石,慢慢改变课堂的气质。对我来说,最显著的变化,是不再把“难题”简单归因于学生的态度,而是在阅读中找到更契合的切入口。

哪怕是一个小的成功,也会被记录成日记的一页,成为下一次改进的起点。

接着分享一个真实案例。曾经有位同学在班级项目中持续“抵触”活动,久而久之,连老师都对这名学生退让了。一次全班阅读活动后,他提交了一份关于自己兴趣的简短报告,里面写到喜欢漫画中的人物成长弧线。我把这个兴趣与课程目标结合起来,设计了一项“图像-叙事-分析”的跨学科任务。

孩子在组内承担起观察者和记录者的角色,慢慢地,他开始主动提出观点,愿意写下自己的观点和质疑。课后,我把这份观察记录整理成一个学习档案,与家长沟通时也能给出具体的进步证据。结果不仅是成绩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他渐渐相信自己可以参与课堂,甚至成为其他同学的声音来源。

关于方法的落地。我建议每位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设立一个“读书-笔记-行动”的循环:读书,写下对教育的理解和对学生的观察;把观察转化为可执行的教学行动;在下一轮课堂上实践,并用简短的反馈告诉自己哪些有效、哪些需要调整。若能将这套循环搭建成一个可重复的模板,课堂的张力就会变得可控,师生的关系也会更加健康。

在这条路上,或许你需要一个能够陪伴你把阅读变成日常工具的平台。它不是让你变得更忙的工具,而是帮助你更有效地把有限的时间用于理解与连接的伙伴。这个平台提供了:每日五分钟的阅读卡片、简短的观察笔记模板、同侪互评的反思机制、以及一个小型的案例库,方便你快速找到与你情境相近的做法。

更重要的是,它让家校沟通变得具体而温和,家长能看到你在用心观察孩子、用心教学,而不是只看到成绩。

如果你愿意尝试把阅读真正变成课堂的生长点,这个理念与工具也许恰好适合你。无需大改动,只要每周抽出两个时段,把“读书-笔记-行动”的循环嵌入到日常。慢慢地,课堂会因为你的耐心被重新定义,学生的眼神会开始在你讲解时亮起来,家长的信也会传来更多理解与支持。

你会发现,所谓最大的难题,其实并非学生的“抵触”,而是我们尚未真正读懂彼此的语言。请相信,读书这件小事,正悄悄把教师的日常,变成了一种被学生需要的光。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