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Good Luck To You!

教师分享:面对不配合学生,再忙也别放弃,不配合的学生

早在多年前的某个午后,一位成绩中等、性格倔强的学生小涛在课堂被点名发言时突然顶撞老师,随后一整节课都不参加讨论,连作业也不交。那个场景没有画面上的火药味,反而像一堵无形的墙,把气氛变得沉默而紧张。每次走进教室,我都提醒自己:不配合,往往是对被忽略的信号。

它可能来自学习困难、家庭压力、自我效能感的下降,甚至只是对课堂形式的厌倦。理解这点,并不是在找借口,而是在为有效的干预铺设基座。于是,我把注意力从“怎么让他乖乖听话”转向“我能为他做点什么,让他愿意站在这间教室里,愿意尝试、愿意失败、愿意再试一次”。

这是一种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导向的心态转变。理解并不等于放任,而是在建立一个安全的起点:我愿意静静地听,愿意给他一个不被嘲笑的空间,愿意用语言把复杂的问题拆解成能被掌控的步骤。

第一步,是建立信任的小尺度对话。一天放学后,我请他在教室角落坐下,简单地问一句:“最近的学习压力大吗?你愿意跟我说说具体的问题在哪里?”声音尽量放低,语气诚恳,避免评判。小涛并没有立刻回答,但从手指轻微颤动、脚尖不断踩着地面的动作中,我读出了他并非“对立”的态度,而是紧张、害怕被误解。

我们没有立刻解决作业难度,也没有强制他参与讨论,而是约定每天用两分钟进行一次自由表达的时间——他可以不加说明地说出一个感受或一个困难,时间不超过两分钟。这看似微小,却在他心里慢慢种下了“我说话有人在听”的种子。

第二步,是把问题拆解成具体可执行的小目标。一次对话后,我把学习任务拆成“今天提交两道基础题,明天完成一个小练习,后天参与口头提问一次”的三步计划。没有复杂的条件,也没有一次性“救赎”,只有可衡量的脚印。每完成一步,我会用简短的正向反馈收尾,哪怕只是“你今天答对了一道基础题,做得不错”。

在这过程中,我刻意减少对他的指责和公开对比,避免让他在同学面前成为众目睽睽的焦点。更重要的是,我记录下他的情绪线索:什么时候他会主动开口,什么时候会回避,哪些题型让他有信心,哪些任务会让他退缩。数据不仅帮助我调整策略,也帮助他逐步看见自己的成长轨迹。

第三步,是把家校联系作为持续性的支持。与家长的沟通并非单向告状,而是共同的育人对话。开场我常以“我们一起为孩子做一件小事”为题,分享他最近取得的细小进步,以及他在学习中的困难点。家长的角色不是替代教师,而是共同体的成员,提供家庭的情境信息,帮助我们看到学校之外的影响因素。

通过定期的简短家校沟通,形成闭环:学校给出策略,家庭提供反馈,孩子在两端的支持下慢慢建立信任。这个过程需要耐心,也需要时间的积累。它不像一节课能立刻见效,却像一条缓慢而稳定的导线,最终带来更稳固的学习信念。

第四步,是以自我调节与情感管理为基础的持续行动。教师的情绪会直接影响课堂氛围,因此自我调节尤其重要。当遇到学生再次不配合时,我练习用深呼吸和短暂停顿来替代冲动的回应;我会在课后写下当天的情绪日记,记录触发点、应对策略及效果评估。情感的稳定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每天的小练习累积起来的能力。

对不配合的学生,保持情感清晰,能让对话的边界更明确,也让学生感到你的尊重是“真诚而非表面的善意”。这样,课堂上就多了一份安全感,学生愿意尝试、愿意失败、愿意再试一次,因为他知道这不是一次性的救援,而是一段共同成长的路。

这一连串的实践并非一蹴而就的“万能钥匙”。它像是一份长远的投资,需要教师的耐心、同伴的支持,以及对每一个学生独特需求的细致观察。对小涛来说,这些微小的、日常的改变,慢慢拼接成了信任的桥梁。他开始在课堂上发言,哪怕只是说出一个模糊的想法;他愿意完成基础题,哪怕一开始只是抄写字母或数字;他也愿意在课后参加短练习,哪怕是多看几遍示例。

这些进步虽小,却像晨光穿透云层,带来对自我的肯定。正如我在日记中写下的那句话:不配合不是敌意,而是需要被理解和被赋予掌控感的信号。我们作为教师,最应该做的,就是不让这道信号被忽视。哪怕手头再忙,也要抽出时间,保持倾听与陪伴的姿态,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一次简单的对话会在某个未来的日子里,成为他选择继续前进的力量。

这需要三件事:清晰的学习路径、持续的情感激励、以及家校协同的长期支持。

第一件事,是设计清晰的学习路径。以小涛为例,我把他的学习路径拆解成“短时目标+可视化进度表”。每周设定一个核心任务,如“本周掌握两道相似类型的题目:一道是基础题,一道是应用题”。把这两道题拆解成具体步骤:先看题干,找出关键词;再尝试列出思路;最后对照答案,找出差错。

进度表用简单的勾选符号表示:今天完成了哪一步,明天需要补充哪一步。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学生能直观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减少对“成绩这个终点”的焦虑。这个方法的好处在于它把学习从“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掌控”的体验,让学生有一种可以预测结果的安全感。

对于课堂上常规的任务,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建立“任务卡片+时间段+反馈点”的循环,减少学生在流程中的迷茫,提升参与度。

第二件事,是建立持续的情感激励。激励并非单纯的表扬,而是把情感反馈嵌入学习过程中,形成“努力—反馈—调整”的闭环。具体做法包括:1)以微型成就为导向的口头肯定,如“你这一步做对了,正确率提升明显”;2)在学习轨迹上设置“自我对比点”,让学生看到自己从上一周到这一周的进步;3)将情感支持与学习任务绑定,例如在完成某个阶段性目标后,给予选择性的小奖励或特定的学习资源,以增强内在动机。

情感激励的关键是持续性和真实性,避免让孩子感觉只是“完成任务得奖”。当孩子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被认可时,他们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心力去挑战困难。

第三件事,是强化家校的联动。持续的沟通需要形式与内容的双向设计。除了定期家访与简短的电话沟通,我尝试把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参与度、情绪反应等信息,变成家长和学生共同讨论的材料。我们会设立一个“家庭观察日”,让家长在家也参与到学习过程的观察中:孩子在家里完成任务的自我调节、遇到挫折时的情绪管理、以及为解决问题所做的具体尝试。

通过这样的合作,家长不仅成为督促者,更成为理解者和参与者。学校与家庭的协同共振,会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会自我管理,逐步建立自信。

第四件事,是以数据驱动的课堂微调。记录每一次小目标的达成、每一次情绪变化的触发点、以及每一次反馈的效果,形成一个简易的成长档案。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复盘,我们可以发现哪些策略对这位学生更有效,哪些情境下他容易退步。这并非冷冰冰的数字,而是帮助我们做出更精准的教学决策的工具。

第五件事,是把失败看作成长的一部分。前期不配合的学生,往往在尝试新策略时会遇到挫折。我们需要营造一个“失败可学”的课堂文化:允许短暂的失败,强调从错误中总结经验,而不是用成绩去惩罚自我价值。每次失败后,我会和学生一起回看任务卡,问他在执行步骤中哪里卡住、哪里需要更多练习、以及下一步他愿意尝试哪一个改动。

这个过程的关键不是“让他变好”,而是让他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建立对自我学习的信任。当学生掌握了一种自我调节的方式,他们就具备了对抗挫折的长期能力。

我想强调的是,忙并不是放弃的理由。教师的职责像一本厚重的日记,记载着每一个孩子从起点到成长的轨迹。即使课表再满、备课再紧,也要保留一些时间,用来与学生对话、用来反省、用来调整策略。这些努力,最终会在课堂上以更高的参与度、更多的自主学习、以及更稳健的学习自信来回响。

若你也在面对不配合的学生,试着把策略拆成小步,给孩子一个可掌控的成长路径;试着把情感支持嵌入每一次任务的开始和结束;试着把家校联系变成日常的习惯。或许结果不会立刻翻盘,但持续的信任与微小的进步,终将积累成学生心中的学习能力与自信。若你愿意走得更远,可以了解一下“教师成长课程”或学校内的同伴观摩活动——在同伴的观察与反馈中,我们也能看到不同学生身上的光亮与潜能。

这是一趟没有终点的旅程,也是一次彼此扶持、共同成长的经历。让我们在忙碌中仍然不放弃,用真诚与方法,守护每一个愿意走进课堂的灵魂。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