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LOG

Good Luck To You!

惠金融功能如何深化?屠光绍支招四条妙计,2021年惠今金融

一、打通最后一公里,让惠金融直达百姓身边屠光绍强调,惠金融要想真正落地,首先要把服务的触点铺到最需要的地方。数字化并非“越城越好”的口号,而是要把握真实的使用场景与用户习惯,特别是农村、社区、城乡接合部等区域的金融服务缺口。具体路径包括三方面:一是建设高效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在农村和社区建设覆盖面广、操作简便的金融服务终端——如村社级移动金融站、便民POS、智能柜台和线下代办点的“线上线下融合”模式,降低使用门槛,提升办理速度。

二是推动支付与小微信贷的无缝对接,借助移动支付、电子票据、区块链等技术,形成“账户-支付-信贷-风控”一体化链路。三是激励政府与金融机构协同,利用财政补贴、社保发放、灾害救助等政府任务的现金流场景,带动金融产品自然进入民众日常生活。这一切的目标都在于让普通人、普通小微企业在最短时间、最低成本内完成资金的获取、使用与还款,从而释放消费、投资与就业的三重动力。

屠光绍提炼的要点是:以场景驱动设计产品,以网点与线上渠道并进,避免“高大上”的技术堆砌,真正让百姓感知到金融服务的便利性与可得性。只有让惠金融像水一样,渗透到日常的消费、生产与经营环节,才可能形成持续的、被信任的金融生态。为此,金融机构需要调整组织结构,设立专门的区域服务组,配备熟悉当地市场的客户经理,确保产品解释、风控标准和服务时效在本地落地。

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承诺,也是对小微经营者生存与发展的现实支持。

二、以数据为翼,建立可信的征信与风控体系第二条妙计聚焦数据治理与风控能力的提升。屠光绍认为,数据是普惠金融的“燃料”,但只有在合规、透明、可控的前提下,数据才能真正释放价值。第一步是加强跨机构的数据互联互通,构建多元数据源的征信生态:交易数据、金融服务使用记录、物流与供应链信息、农资采购、气象与季节性数据等,形成对小微、个体经营者和农村主体的全景画像。

数据共享必须守住底线,明确同意与隐私保护的边界,确保个人信息安全不被滥用。第二步是建立更精准的风控模型。通过行为数据、支付习惯、还款记录等进行动态信用评估,降低对担保的刚性依赖,允许健康的信用循环境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扩张。第三步是加强风险教育与透明信息披露,让借款人理解条款、费用与风险,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误解与纠纷。

在实践层面,可以探索将“信用+担保”结合更灵活的担保机制,例如将行业信用、供应链地位、农户种养周期、天气指数等要素融合到风控决策中。这样不仅能提高小微主体的可得性,还能降低金融机构的放款成本与违约率。与此监管要提供清晰的合规框架,建立数据使用的最小必要性原则、加密与脱敏技术的标准,以及对数据滥用行为的快速纠正机制。

通过这样的数据治理,惠金融的触达与风险控制就能实现双提升,让更多愿意使用金融服务的主体获得长期、稳定的信贷支持。

三、金融产品与产业深度融合,服务实体经济第三条妙计把“金融+产业”作为深化惠金融的重要抓手。屠光绍强调,只有与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需求深度对接,金融产品才会真正具备创造力和可持续性。为此,需要在小微企业、个体经营者、农业与农村产业链等场景中,设计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方案。

具体路径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供应链金融的深度运营。以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采购合同等为基础,提供账期延展、动态授信、仓单质押等多元化信贷工具,帮助上下游企业缓解资金周转压力。二是科技与数字化驱动的担保+信用组合。通过数字化征信与区块链存证,降低担保成本,提升抵押品的转换效率,鼓励中小企业以信用为核心、以资产为辅的混合担保模式。

三是天气、市场等环境变量驱动的保险与信贷联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领域可以结合天气指数保险、价格保险等工具,降低自然风险对现金流的冲击,同时提供与之匹配的信贷额度。在这类场景中,金融产品不再仅是融资工具,更是产业链韧性与稳定性的促进器。四是国际化与区域协同的金融服务。

针对出口导向型企业,提供汇率风险管理、跨境结算便利化、区域性产业园区金融服务等,帮助企业在全球市场中获得更稳健的资金支持。

跨行业协作也至关重要。金融机构需要与电商平台、物流企业、农技服务机构、地方政府与产业园区共同构建“数据-产品-服务”三位一体的生态体系。通过开放API、共同标准和联合风控模型,实现从融资到结算、从保理到理财的全链路协同。对中小微企业和农村主体而言,这意味着更低成本的融资、更多样的金融产品组合以及更可预期的现金流管理能力。

对金融机构而言,则是市场边界的扩展、资产质量的提升和社会责任的实践。产业深度融合不仅能提升金融服务的匹配度,还能推动地方产业升级、就业扩容和消费增长,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金融教育与风险教育并举,提升公众金融素养与信任第四条妙计聚焦“认知与信任”的建设。惠金融不是单向的产品供给,而是一种需要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提升公众金融素养,是实现长期普惠、降低金融风险的基础。屠光绍建议从以下路径推进:第一,建立以社区、学校和企业为单位的持续教育机制。

通过线下讲座、线上课程、互动游戏等多样化形式,帮助不同年龄层与职业群体理解基本金融概念、产品特征、费用结构与风险防范。第二,打造简明透明的金融产品信息披露。条款应以通俗语言呈现,关键指标如利率、手续费、期限、逾期责任等清晰标注,附带易懂的示例,避免"隐性成本"造成的误解。

第三,推动金融素养评估工具的落地。通过简单测评帮助个人与小微企业了解自己的金融健康状况,提供个性化的提升路径与推荐产品。第四,建立信任机制,强调用户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公开数据使用规范、同意机制、数据最小化原则、以及对违规行为的快速纠正通道,都是建立公众信任的重要环节。

在实践中,教育与金融产品的结合要与地方监管、行业协会和教育机构紧密协同,形成“教育-产品-服务”的闭环。通过社区银行、农村合作组织、高校与职业培训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能够将金融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与工作场景,逐步提升公众对金融工具的理解与信任。

随着素养提升,公众将更理性地使用金融工具,降低因信息不对称或冲动性消费带来的风险,也有助于提高普惠金融的渗透深度与持续性。

屠光绍在总结时强调,四条妙计并非孤立的单点改革,而是一个相互支撑的系统工程。打通最后一公里需要数据与风控的支撑,数据治理又需要产业场景与教育的协同。只有政府、金融机构、科技平台与实体经济共同参与,惠金融才能真正形成普惠、可持续、具韧性的生态。

未来,随着数字化手段与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惠金融将逐步成为社会治理的核心支撑,为实现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更为明确的力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Z-BlogPHP 1.7.3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