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始终坚持开放、共赢的合作理念,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声音不能被边缘化。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全球贸易面临不确定性,上行条件与下行压力并存。只有让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关切和长期利益真实进入谈判桌、进入规则设计之中,才能实现多边秩序的稳定与持续性增长。
中国重申:WTO不应弱化发展中话语权,而应把“发展”二字从口号变成制度性权利,成为规则制定的基本前提。发展中话语权的核心不是短期利益的简单叠加,而是关于发展阶段差异、历史责任和未来潜力的制度性考量。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价值链、承受生产性投资与贸易波动时,往往面临更高的不确定性和更长的回报周期。
因此,在议题设置、例外安排、数据披露以及技术转让等领域,需要设立符合实际的缓冲机制与差异化安排,以避免贫困陷阱与重复性冲击。这并非对现有规则的简单放大声,而是把“包容性”落在规则文本的关键条款上。例如,在市场准入谈判中,应强化对发展中成员的过渡期、灵活性和退避条款,以便真正实现“从边缘走向常态”的转变。
再如在贸易便利化、原产地规则、知识产权保护等议题上,给予发展中成员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技术支持和更多的政策自主权。只有当规则设计真正考虑到发展阶段的差异时,全球贸易体系才会具备持续创新、持续扩张的动力。中国在这一点上有明确的实践路径:一是推动建立以发展为核心的议题优先级体系,让发展议题成为谈判的起点而非附带条件;二是加强南南合作与技术转移,推动以能力建设为基座的贸易自由化;三是通过多边基金、援助与培训计划,帮助发展中成员提升统计、合规与评估能力,降低进入国际市场的制度成本。
全球治理需要来自各方的共同承诺。中国愿持续推动全球治理的开放性、透明度和可预期性,推动WTO改革与发展中话语权的制度化安排,与其他成员一道塑造一个更加公平、互利、可持续的贸易环境。我们的目标不是短期的谈判结果,而是建立一种可持续的治理模式,让发展中地区的企业和劳动者在全球市场中获得稳定而公平的机会。
通过持续的对话、共同的努力和具体的行动计划,我们能够让全球贸易体系既开放又有韧性,让每一个发展中成员都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到自身的位置与成长的空间。